跳至正文
将近一周的经济贸易大事,有挑选的为你呈现!

本周看点如下:

中缅边境地区可用人民币结算贸易

当地时间12月14日,缅甸中央银行依据缅甸《外汇管理法》第17条和第22条发布通告,即日起允许在中缅两国边境地区直接使用人民币和缅币进行贸易结算。

通告说,为促进中缅两国边贸,便利货物流通,便捷两国货币交易和结算,根据东盟金融一体化目标促进国内货币流通,现允许在中缅两国边境地区直接使用人民币和缅币进行贸易结算。

获准开展人民币/缅币直接交易的指定银行可为从事边贸的进出口行业人士开设人民币账户。

Marcus铭点评
用人民币结算已成为东盟十国与我国贸易的一大特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与有关邻国就已开始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迄今为止,中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八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

国际政局这些年的动荡,使得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汇率的剧烈波动和贸易融资的萎缩,都对贸易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在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中,中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

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意义在于:

当中国经济有较大的顺差、人民币看好时,这些顺差不会通过结汇,一方面转化为大量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增加国内的人民币流通量。

图片
广东又要扶持跨境电商,卖家最高可获300万元!

近日,为推动跨境电商产业跨越式发展,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这份措施对于符合条件跨境电商企业,在企业用地、高管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并且对自建独立站且达到一定能规模的企业给予财政政策支持。

相关政策措施还提出,开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支持企业建设跨境电商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凭条,帮助传统企业“出海”。

到2025年,争取建设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100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跨境电商卖家,并且培育100个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跨境电商自主品牌。

《措施》还强调,要提高仓储物流效率。

鼓励企业布局国际分拨网,提高分拨配送效率。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到2025年,争取海外建仓数达500个,逐步形成专业化、智能化的海外仓网络。

用政策支持关注跨境电商企业,保证企业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Marcus铭点评
兵贵神速,切勿延误战机!政策红利引领市场风向! 

近几年,不少跨境卖家考虑到成本,都将生意从广深搬回了老家。

 

但是大部分卖家都表示,回家创业个人幸福感比较高,可惜物流环境和创业环境始终还是广深比较香。

 

所以,相对于2018年出台的广州市首个跨境电商扶持政策(1.0版),升级后的政策不仅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宽,还注重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构建,给跨境人营造舒心的办公环境。

 

大家还记得今年下半年亚马逊封号潮嘛,也是深圳率先提出了对独立站的补贴政策,后来的政策经过解读后,发现虽然入围门槛较高,但也实实在在的表达了独立站确实是跨境电商做外贸的一大潮流。

 

现在国家直接对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在企业用地、高管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这也是国家鼓励线上化出口的一大表态!

图片
国铁集团:2022春运客运量或较2021年有较大增长

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铁集团劳动和卫生部副主任伍世平在会上介绍。

 

2022年春运将于1月17号开始,2月25号结束。

 

据预测,明年春运的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等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客运量较2021年有较大增长,春运疫情防控工作面临较大考验。

 

铁路部门将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运组织工作,科学精准、从严从紧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严防疫情通过铁路传播,为广大旅客提供安全健康的出行环境。

Marcus铭点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尽量做好防护,切实履行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今年较去年春运客运量有较大增长,主要是去年有较多地区,响应国家号召,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留在务工地过年。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几乎没有工业生产断档期,工业订单处于全年火爆,为国家外贸一季度的火热上升提供了坚实的劳动力基础!

但国人更加看重的,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情感纽带的维系,新年的时候所有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

回想以前过年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想回家,于是乎在火车站的外面通宵达旦地排队。不顾天气的寒冷,只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

所以国家今年并未主观性的引领老百姓去“就地过年”,只是希望明确,自己才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以上仅为“Marcus铭”观点,不代表本社区立场。

一周看点|中缅边境地区可用人民币结算贸易插图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